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這樣長大的?
小時候,電視節目除了卡通,最喜歡看的就是歌仔戲,每天晚上總是一邊吃著晚飯一邊看,如果熟悉的調子出現,或是在灑狗血的段落出現配音大合唱的時候,即使聽不懂,也會自己亂七八糟填詞跟著唱。我想,歌仔戲也許就是最早讓我練轉音跟聲音情緒的音樂課。
小時候,還會把薄被子披在肩上當小飛俠,站在雙層床的上舖,學泰山吼「歐伊歐伊喔~~」或喊一聲「耶!」(絕對不是喊旺旺),再一躍而下跳到地板上。
薄被子也可以披起來當古裝,如果可以拿到媽媽剪回來的幾尺布料更好,用個衣夾把布料固定在胸口,手就可以自由的把布料揮來揮去,布料還要夠大片,那樣才可以模仿歌仔戲演員把手從水袖裡抖出來的動作。
長大之後,雖然不會再做出披著被單高空降落的事情(因為被單已經不夠大,體重又太重,跳下來會受傷),但是想玩cosplay的衝動仍然不時在心裡騷動著。
當動漫畫跟布袋戲越來越成為顯學,歌仔戲的勢力卻似乎漸漸式微。以前三台在晚餐時段都是歌仔戲的天下,當時有台視的楊麗花、中視的黃香蓮,華視的葉青,偶爾來電視插花的明華園,百家爭鳴的程度,讓好看的歌仔戲從沒中斷過。
但是現在能看到的歌仔戲大多是以前的舊帶重播,佈景跟拍攝技巧都沒有跟上時代,實在有點難以下嚥,要不然就是得買票進國家戲劇院看,雖然在國家戲劇院裡的歌仔戲演出的確精緻很多,但是歌仔戲卻離開了市井小民的日常娛樂,變成深宮大院裡被供起來拜的國寶。